一元一次方程是數學中的一種基本方程,它涉及一個未知數(通常表示為 (x)),并且這個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1。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如下:
[ ax + b = 0 ]
其中,(a) 和 (b) 是常數,且 (a≠0)。以下是關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和概念:
1. 定義:
- 一元:方程中只包含一個未知數。
- 一次: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1。
- 方程:包含等號的數學表達式,表示兩邊的值相等。
2. 概念:
- 系數:方程中與未知數相乘的數稱為系數。在一元一次方程 (ax + b = 0) 中,(a) 是未知數 (x) 的系數。
- 常數項:方程中沒有與未知數相乘的數稱為常數項。在方程 (ax + b = 0) 中,(b) 是常數項。
- 解:使方程成立的未知數的值稱為方程的解。對于一元一次方程 (ax + b = 0),解是 (x = -(b/a)。
- 解方程:找到方程解的過程稱為解方程。對于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通常涉及將方程變形,使未知數單獨位于等號的一邊。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通常很簡單,涉及以下步驟:
1. 將方程的所有項移至等號的一邊,使方程變成 (ax + b = 0) 的形式。
2. 通過等式的基本性質,將方程變形,使 (x) 的系數變為1,從而找到 (x) 的值。
例如,對于方程 (3x - 7 = 11),解方程的步驟如下:
1. 將常數項移至等號的另一邊:(3x = 11 + 7)。
2. 計算常數項的和:(3x = 18)。
3. 將 (x) 的系數變為1:(x = 18/3。
4. 得到解:(x = 6)。
標簽: 一元一次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