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賦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答:《阿房宮賦》的中心論點是:秦朝的滅亡是因為其統治者奢侈無度,不憐惜百姓,最終導致人民反抗,國家覆滅。這一中心論點作者具體是如何闡述的呢?一起來回顧。
具體是通過以下幾個層次逐步闡述的:
1. 描寫阿房宮的宏偉壯觀和奢華景象,極盡鋪陳之能事。
賦的開篇用華麗的辭藻,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阿房宮的規模宏大、建筑精美、珍寶無數。例如,“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等等,這些描寫極力渲染了阿房宮的雄偉氣勢和奢華程度,為下文的議論做了鋪墊。這種極盡的鋪陳,實際上是為了反襯秦朝統治者的窮奢極欲。
2. 由物及人,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生活的來源及其對百姓的壓榨。
在描繪了阿房宮的奢華之后,賦筆鋒一轉,指出這些奢華的背后是“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的橫征暴斂。秦朝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搜刮民脂民膏,將六國的財富和人民的血汗都據為己有。他們“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這些對比鮮明的描寫,深刻揭露了秦朝統治者奢侈生活的來源,以及他們對百姓的殘酷剝削和壓榨。
3. 指出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愛人”,并總結歷史教訓。
賦進一步指出,秦朝擁有如此廣闊的疆土和眾多的百姓,卻最終滅亡,根本原因在于“不愛人”。他們“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最終導致“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秦朝的滅亡,并非因為其武器不精或兵力不足,而是因為失去了民心。杜牧由此總結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歷史教訓,強調了統治者愛護百姓的重要性。
4. 借古諷今,勸諫當朝統治者。
賦的最后,杜牧筆鋒一轉,將目光投向當朝,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他借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勸諫當朝統治者要吸取教訓,不要重蹈覆轍,要“復游于江之南”,避免“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再次發生。
總而言之,《阿房宮賦》通過層層遞進的描寫和論證,由物及人,由點到面,由古至今,最終闡明了中心論點:秦朝的滅亡是因為其統治者奢侈無度,不憐惜百姓,最終導致人民反抗,國家覆滅。并通過借古諷今的方式,勸諫當朝統治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做一位賢明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