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守株待兔》知識點有哪些?
答:《守株待兔》是一則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通過講述農夫因偶然事件而放棄努力、最終一無所獲的故事,告誡人們要腳踏實地、勤奮努力,不能依賴偶然的運氣。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積累語文知識,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 故事背景與作者簡介
出處:選自《韓非子·五蠹》,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
作者: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戰國末期韓國人,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文體:寓言故事,通過簡短的故事說明深刻的道理。
2. 生字詞與重點詞語解析
(1)多音字
為:wéi(為人)、wèi(為什么)。
走:zǒu(行走)、zòu(奔跑)。
(2)重點詞語
株:露在地面上的樹的根和莖。
釋:放下,例如“釋其耒而守株”。
冀:希望,例如“冀復得兔”。
耒:古代用來耕田的一種農具。
復:再,又。
身:自己,例如“身為宋國笑”。
3. 課文主旨與寓意
故事內容:宋國一位農夫偶然撿到一只撞死在樹樁上的兔子,從此放下農具,整天守著樹樁等待兔子再次撞死,結果一無所獲,成為別人的笑柄。
寓意:通過農夫的行為,揭示了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是不可取的,告誡人們做事要腳踏實地,不能依賴偶然的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