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或19日 - 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是北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出生于撫州臨川縣(今屬江西省撫州市)。王安石在慶歷二年(1042年)中進士,并歷任多個地方官職,政績顯著。
在政治上,王安石最著名的成就是他的變法運動。1069年,他被任命為參知政事,隨后升任宰相,開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等。這些改革的目的是富國強兵,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包括守舊派的反對和變法派內部的分裂,王安石的變法最終未能完全成功。1074年,他被罷相,盡管后來又被重新起用,但最終在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時,新法被廢除,王安石也在同年郁然病逝。
在文學上,王安石也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散文風格雄健峭拔,詩歌則擅長說理與修辭,尤其晚年詩風更為含蓄深沉。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對宋代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臨川先生文集》等。其中,一些著名的篇章如《傷仲永》、《登飛來峰》、《上仁皇帝言事書》、《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答司馬諫議書》、《材論》、《游褒禪山記》等,都展現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
在哲學上,王安石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他的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王安石的一生,無論是在政治、文學還是哲學上,都有著卓越的成就和深遠的影響。
標簽: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