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是近代著名詩人聞一多在1925年3月于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歌包括《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島》和《旅順·大連》七篇,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將這七個被割讓、租借的地方比作祖國母親被奪走的七個孩子,表達了他們對祖國的眷戀和渴望回歸的情感。
1925年,聞一多在美國留學期間,正值五卅慘案發生,英帝國主義者屠殺游行示威的群眾。聞一多因此憤然寫作了一系列愛國主義詩歌,包括《七子之歌》,以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和愛國情感。這些詩歌最初發表于《現代評論》第2卷第30期,后來在《大江季刊》和《清華周刊》等刊物上相繼轉載。
《七子之歌》的寫作背景與聞一多的個人經歷密切相關。聞一多12歲時考入清華學堂,準備留美。1922年,他開始了赴美航行,并在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美術。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包括在芝加哥的孤獨感和對于工業社會的反感,他在1923年轉學到了科羅拉多大學。在這期間,聞一多不僅學習美術,還醉心于文學,尤其對中國傳統詩詞有著深厚的喜愛。
《七子之歌》的發表后,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贊譽,被認為是對新詩壇的重大貢獻,展現了中華民族爭取自由和獨立的迫切呼聲。此外,1998年底,中央電視臺播放的紀錄片《澳門歲月》中首次唱響了《七子之歌》,使其成為了迎接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的主題曲,再次感動了無數人。
標簽: 聞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