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工業化建設的歷史背景什么
答:背景是1924年列寧逝世,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具體——蘇聯工業化建設的歷史背景可追溯至1917年十月革命后,蘇俄作為首個社會主義政權面臨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亟需通過工業化鞏固國防與政權獨立。1922年蘇聯成立時,仍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工業基礎薄弱,尤其在重工業領域遠落后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
20世紀20年代末,斯大林提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以擺脫對西方技術的依賴。這一決策直接推動了1928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核心目標是通過國家計劃經濟快速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特別是鋼鐵、煤炭、機械等基礎工業部門。同時,蘇聯需要應對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1929-1933),抓住國際市場萎縮的時機加速自主工業發展。
此外,蘇聯的工業化還受到意識形態驅動,旨在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于資本主義。通過集體農莊政策將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工業部門,以犧牲農業為代價換取工業資金積累,最終在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后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這一進程雖顯著提升了國力,但也因強制征收糧食和高壓管理導致農業危機和社會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