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歷史意義是什么呢?
答:甲午戰爭失敗標志著清朝歷時三十余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志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一)甲午戰爭有哪些影響
甲午戰爭使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更多的主權。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后,由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重。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等地給日本,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同時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巨額的賠款,加劇了人民的負擔,嚴重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甲午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很多近代化成果都化為烏有。中國在甲午戰爭前,因為經歷了多年的洋務運動,器物方面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西化程度。尤其是經過中法戰爭的勝利,成功收復伊犁等事件,都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中國開始在世界舞臺上取得一定的話語權,并修改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但甲午戰爭的失敗,使西方列強看清了外表強大的中國,實際上十分虛弱。這也大大刺激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甲午戰爭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但同時也促進了維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發展。還在甲午戰爭期間,孫中山先生就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這在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進程中是一次重大的飛躍。
(二)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對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從鴉片戰爭開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就沒有停止過,但是自中法戰爭后,相對平靜了很多年,這也使中國的政治家的神經松弛了些。而且在甲午戰爭前,朝廷和大部分朝臣對于日本的認識還停留在多年前,認為日本不足為慮。在日本傾盡全國之力擴充軍需的時候,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了軍費預算。過于依賴外交,延誤軍機:清政府在面對戰爭的時候,并沒有采取正確的戰略。當時的掌權者慈禧太后等都是主和派。從戰爭開始到失敗投降,清政府一直努力的都是爭取英俄德法等國家的調停,以次來達到求和的目的。軍隊素質低下:政治腐敗必然會影響到軍隊建設,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屢戰屢敗,潰不成軍,沒有打過一次勝仗,這和軍隊綜合素質低下是有直接原因的。當時全國的軍隊中,北洋軍是最好的,但即使是北洋軍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軍紀渙散、操練廢弛、貪污腐化、精神萎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