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淞滬會戰的時間是 1937年8月13日至1937年11月12日,歷時三個月。這場戰役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會戰,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淞滬會戰簡介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或第二次淞滬抗戰,是抗日戰爭初期中日雙方之間爆發的一場規模空前的大型會戰。這場戰役不僅是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以下是對淞滬會戰的詳細介紹:
一、戰役背景
淞滬會戰爆發的背景,與日本長期以來對中國的侵略政策密切相關。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后侵占中國東北,并逐步向華北擴張。隨著日本在華利益的擴大,其侵略步伐進一步加快。與此同時,中國北伐戰爭的勝利,削弱了日本在華的勢力范圍,促使日本調整對華政策,企圖通過武力進一步控制中國。1937年,日本制造并挑起盧溝橋事變后,將侵略矛頭指向上海,企圖通過占領上海,迫使中國政府屈服。
二、戰役時間與參戰規模
淞滬會戰于1937年8月13日正式爆發,持續至11月12日,歷時三個月。這場戰役中,中日雙方共投入約100萬軍隊。其中,日軍投入9個師團,約22萬人,傷亡9萬余人;中國軍隊則投入73個師,約70余萬人,傷亡25萬余人。這場戰役的規模之大、傷亡之慘烈,在抗日戰爭中極為罕見。
三、戰役過程
戰役初期,中國軍隊在淞滬地區與日軍展開激烈交戰,一度取得局部優勢。然而,隨著日軍大批援軍在吳淞、川沙登陸,戰局逐漸向不利于中方發展。中國軍隊在寶山、蘇州河等地頑強抵抗,但最終因敵我力量懸殊,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除租界外全部淪陷,淞滬會戰以中國軍隊的戰略撤退告終。
四、戰役結果與歷史意義
盡管淞滬會戰以中國軍隊的撤退告終,但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1. 粉碎日軍“速勝”計劃:淞滬會戰使日軍被迫轉移戰略主攻方向,徹底粉碎了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企圖,為中國抗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2. 激發全國抗戰意志:這場戰役的慘烈程度極大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 國際影響:淞滬會戰吸引了國際社會的關注,為中國爭取國際援助創造了條件。
五、總結
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中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戰役。它不僅展現了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精神,也為抗日戰爭的長期持久奠定了基礎。這場戰役的慘烈與悲壯,至今仍是中國抗戰史中不可磨滅的一頁。
標簽: 淞滬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