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字通古,是秦朝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被譽為千古一相。
李斯出生于戰國末年的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是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孩子。盡管出身平凡,李斯卻展現出了超凡的才智與不屈的精神。他勤奮好學,最終成為了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弟子,學習了法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
李斯的仕途始于秦國。他憑借才華與勇氣,逐漸贏得了秦王嬴政的信任。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嬴政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作為客卿也在被逐之列。他上書《諫逐客書》,成功勸諫秦王取消逐客令,恢復官職,并逐步升任廷尉。秦統一六國后,李斯參與主持議定皇帝名號以及有關的禮儀制度,堅持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并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和度量衡制度,建議禁私學,焚詩書,制定相應法令。
李斯在秦朝的政治貢獻包括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等。這些措施在當時具有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然而,在秦始皇駕崩后,李斯參與趙高、胡亥的陰謀,矯詔冊立胡亥為帝。后來,趙高為獨攬大權,誣陷李斯父子伙同陳勝、吳廣勾結,李斯被迫認罪。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斬于咸陽市集,并被夷滅三族。
李斯的一生充滿了奮斗、智慧與悲劇,他不僅是政治家、法家思想的代表,還是書法藝術的杰出貢獻者。他的故事提醒我們堅持勇氣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