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堂號張仁堂、張禮堂。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東風鎮 ,生于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1918年末任張作霖衛隊旅營長。1919年2月進東北陸軍講武學堂第一期炮兵科學習。1920年畢業后任奉天督軍署衛隊營營長,不久任衛隊旅第二團團長,6月任奉軍第三混成旅旅長,11月晉任陸軍少將。1921年秋去日本參觀日軍秋季軍事演習,回國后在奉軍中改革。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后,任鎮威軍東路軍第二梯隊司令,率軍入關作戰。失敗后回東北助父整軍,并任東北陸軍第二旅旅長兼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參謀長、東三省航空處總辦和航空學校校長。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任鎮威軍第三軍軍長,勝利后統帶京榆駐軍,任駐軍軍長兼第四師師長。1925年11月郭松齡聯合馮玉祥之國民軍,舉兵反奉。11月29日任前線總指揮,,指揮部隊堵擊郭松齡。1926年初張作霖與吳佩孚聯合進攻馮玉祥,張學良率第三軍在南口與國民軍作戰。
1926年12月晉任陸軍上將。1927年5月率部在河南與武漢國民政府北伐軍作戰。同年秋,馮玉祥與閻錫山聯合討奉,張學良任京漢線總指揮,率奉軍第三、四方面軍團攻擊閻錫山。
1928年1月蔣、馮、閻、桂聯合北伐,張學良再任京漢線總指揮,阻止北伐軍。6月4日張作霖被炸死后,張學良返回沈陽,在張作相幫助下,6月19日任奉天軍務督辦,7月4日就任東三省保安司令兼東三省巡閱使及東北大學校長,10月任國軍編遣委員會常務委員。同年12月29日與張作相、萬福麟等聯名通電、宣布東三省易幟,31日南京國民政府任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官。
1929年1月10日為鞏固易幟后的東北政局,槍決了分裂東北集團的楊宇霆、常蔭槐,1月12日任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蔣介石為拉攏張學良,派兵助已,于1930年6月21日特任張學良為國民革命軍陸海空軍副總司令。9月18日張學良通電和平,并派兵入關,助蔣參戰,從而使蔣介石在中原大戰中取得勝利。11月被蔣介石特邀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三屆四中全會,并任中央政治會議委員。
1931年6月14日選任國民政府委員。九一八事變東北失陷后:引咎辭職,12月免去陸海空軍副總司令,12月15日任北平綏靖公署主任。
1932年8月17日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代委員長。1933年1月命東北軍何柱國部還擊進攻山海關的日軍,揭開長城抗戰。海關失守后,1933年1月任華北抗日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一方面軍總指揮,負責華北抗戰,3月熱河失陷,9日張學良辭職,4月出國考察。
1934年1月回國,2月7日任鄂豫皖三省“剿總”副司令,駐武昌率部參加第五次“圍剿”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3月22日特派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昌行營主任。4月2日任陸軍級上將。10月2日任西北“剿總”副司令代理總司令,率部向陜甘根據地的紅軍進攻,屢戰屢敗。10月去南京參加中國國民黨第四屆六中全會及中國國民黨“五大”。
1935年底回西安后與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商議“停止內戰,一致抗戰”。1936年7月14日任國防會議會員。1936年間多次與中國共產黨代表商談聯合抗日事官。后曾多次勸蔣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無效后于1936年12月12日聯合楊虎城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扣留蔣介石。事后撤銷西北“剿總”,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任委員長;組織抗日援綏軍第一軍團,成立參謀團;成立設計委員會,又請中國共產黨代表去西安協助解決事變。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12月26日陪蔣回南京,隨即遭扣留軟禁并受高等軍事法庭審判,最后法庭宣布由軍事委員會對張學良“嚴加管束”。自此以后,張學良被先后監禁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南、貴州、重慶等地。1947年被送往臺灣繼續監禁。1991年3月曾去美國探親訪友。在長期監禁中,一直研讀《明史》及《圣經》,并皈依基督教。
標簽: 張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