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字子文,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的第二個兒子,母親是卞夫人。他出生于公元175年,是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之一。
曹彰性格勇猛,武藝高強,擅長騎射,因此被曹操稱為“黃須兒”。他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多次參與戰役,表現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曹彰曾率軍平定了代郡(今山西北部)的烏桓叛亂,因此在軍中威望很高。
曹操在世時,曹彰被封為任城王。曹操去世后,曹彰的哥哥曹丕繼位成為魏王,后來又篡漢自立,建立了曹魏政權。曹彰雖然武藝出眾,但在政治斗爭中并不擅長,也沒有表現出對權力的強烈欲望。他在曹丕即位后,并沒有得到重用,反而因為一些政治上的誤會而被曹丕所忌憚。
曹彰在曹丕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223年),因病去世,享年49歲。關于他的死因,歷史上有些爭議,有說法認為他可能是被曹丕暗中毒殺,但具體真相不得而知。
曹彰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在軍事上的成就和對曹魏政權的貢獻,使他成為三國時期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后來的文學作品中,曹彰的形象通常被塑造為一位勇猛善戰的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