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設立的“進士科”是科舉制度中的一個考試科目,其名稱“進士”由“進”和“士”兩個字組成,其中“進”意味著進入或晉升,而“士”是指士人,即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因此,“進士科”的字面意義是指選拔可以晉升為官員的士人的科目。
“進士科”的考試內容和形式在隋朝時期與后來的唐朝有所不同,但主要考查以下幾個方面:
1. 經義:考查考生對儒家經典的理解和闡釋能力。考生需要熟悉《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等儒家經典。
2. 文章:考查考生的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包括詩、賦、論、策等文體的創作。
3. 法律和政治:考查考生對當時的法律和政治知識的掌握,以及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隋煬帝設立進士科的目的在于選拔具有較高文化素養和政治才能的人才,以充實國家的官僚體系。這一科目的設立,標志著科舉制度從單純的選拔技術性官員向選拔綜合性管理人才的轉變。進士科成為后來唐朝及以后各朝代科舉制度中最重要的考試科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