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社會主義創立的理論基礎是什么?
答:科學社會主義創立的理論基礎是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這兩大理論基石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為科學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飛躍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 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其主要內容包括:
-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物質條件(如生產力、生產關系)決定了社會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
-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形態的演變。
- 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
-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的發展是由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推動的。
- 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唯物史觀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為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指導。
2. 剩余價值學說
剩余價值學說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經濟學基礎,其主要內容包括:
- 剩余價值的定義: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
- 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剩余價值揭示了資本家通過剝削工人獲取利潤的本質。
- 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對立的經濟來源:剩余價值的存在加劇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 無產階級的社會地位:剩余價值學說闡明了無產階級在社會生產中的核心地位,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
剩余價值學說從經濟層面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實現提供了經濟學支撐。
3. 理論基礎的意義
- 從空想到科學的飛躍: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擺脫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局限性。
- 理論體系的完整性:這兩大理論基石構成了科學社會主義完整的理論體系,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導。
- 實踐中的體現:十月革命的成功,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走向實踐,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總結
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是科學社會主義創立的理論基礎,分別從哲學和經濟學層面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為社會主義的實現提供了科學依據。這一理論基礎不僅推動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轉變,也為后來的社會主義實踐奠定了重要基石。
標簽: 科學社會主義創立的理論基礎是